《阿长与山海经》教学设计

时间:2024-07-15 10:05:42
《阿长与山海经》教学设计(精选12篇)

《阿长与山海经》教学设计(精选12篇)

《阿长与山海经》所追忆的保姆,她是一个很不幸的人。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,质朴善良、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。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了《阿长与山海经》教学设计,希望能帮助到您。

  《阿长与山海经》教学设计 篇1

教学目标

1、诵读感知课文,理清文章的思路,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。

2、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,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。

3、认识人物的品格风貌,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、同情和赞美之情。

4、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,真实、生动、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。

教学难点、重点

1、诵读感知课文,理清文章的思路,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。

2、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,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。

课时安排

二课时

第一课时

一、复习旧知,导入本课。

在鲁迅先生的散文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里,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,还写到了一个人,这个人是谁呢?对,是长妈妈,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,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。那么,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?我们一起来看课文。

二、指定学生简介作者。

鲁迅(1881—1936)原名周树人,我国伟大的文学家、思想家、革命家。代表作:小说集《呐喊》、《彷徨》,散文集《朝花夕拾》。我们以前学习过他的什么作品?

三、检查预习。

1、注音

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疏懒霹雳孤孀惧惮

2、解释词语

识文断字:知晓文字。

面如土色:脸色跟土一样,没有血色。形容极端惊恐。

情有可原:按情理或情节来看,尚有可以原谅之处。

诘问:责问

渴慕:非常思慕。

四、整体感知

过渡:题目是《阿长与<山海经>》,阿长是谁?(鲁迅的保姆),《山海经》是一部什么书?(《山海经》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)。到底发生了什么事,把这似乎毫不相干的两者连在了一起?(阿长为“我”买了《山海经》),那我们就直入正题阅读这一部分。

(一)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部分,其他同学思考以下几个问题:

1、当阿长来问《山海经》是怎么一回事时,“我”是怎样想的?这种想法表现了“我”的什么心理?

明确:。“我”想“她并非学者,说了也无益”。之所以这样想,是因为阿长不识字,没文化,既不知道《山海经》是怎样的一部书,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“我”,因此她也不会理解“我”渴望得到《山海经》的心情。这表明“我”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。

2、当阿长说“哥儿,有画儿的‘三哼经’我给你买来了”,“我”有什么反应?表现出怎样的心情?

明确:当阿长买来《山海经》时,我的反应是:“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,全体都震悚起来”,“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,别人不肯做,或不能做的事,她却能够做成功。她确有伟大的神力。谋害隐鼠的怨恨,从此完全消灭了。”真可谓又惊又喜,感激不尽。

3、怎样理解文中说的“确有伟大的神力”?

明确:因为这件事“别人不肯做”,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“我”心,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;别人也“不能做”,有画的《山海经》很难找,要跑多少路,打听多少地方,谁能像阿长这么给“我”操心费事,况且阿长不识字,居然买来了。所以说,阿长“确有伟大的神力”。

4、“这四本书,乃是我最初得到,最为心爱的宝书。”为什么这么说?

明确: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,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我买来的,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,让我产生过感激和“新的敬意”。

5、文章写阿长买《山海经》的笔墨不多,用的是一种叙述语言。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,将她买《山海经》的过程补充出来。

(二)从这个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,我对她倾注了怎样的感情?

明确:“哥儿”的称呼,有地方特色,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、疼爱之情。“三哼经”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。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《山海经》。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、热心、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。鲁迅对阿长充满了敬意、怀念、感激之情。

五、小结

这部分围绕阿长的淳朴热心、关爱孩子的性格特点写了阿长给我买《山海经》一事,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,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善良、仁慈、关爱孩子的长妈妈的高大形象。

第二课时

一、复习上节课内容

从阿长为“我”买《山海经》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?“我”对她倾注了怎样的感情?(学生回答)

二、合作探究

1、那从课文中我们看到“我”对阿长一直都保持着这样一种感情吗?我们来看一下起初在“我”印象中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,“我”对她持怎样的一种态度和情感。

明确:

事件阿长的性格“我”的态度。

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、说我玩皮饶舌多事不拘小节“实在不大佩服她。

睡觉摆“大”字。

懂得许多规矩。

如吃福橘迷信但真诚、善良、“烦琐之至”、“非常麻烦”。

教给我很多道理关心爱护孩子。

讲“长毛”的故事无知淳朴“空前的敬意”。

买《山海经》关心爱护、热情善良“新的敬意”。

2、从整篇文章入手,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长妈妈有怎样的感情?

明确: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,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、善良仁慈、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,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、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。

3、作者要抒发自己对长妈妈的怀念和感激之情,可文章开头却谈到自己“实在不大佩服她”、嫌麻烦,这是种什么写法?这样写有什么好处?

明确:先抑后扬。这样欲褒先贬,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,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,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、鲜明突出。

三、小结

她虽饶舌、多事、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,但爽朗、热心、乐于助人、关心爱护孩子;她虽有无知可笑、愚昧落后的缺点,但更有着淳朴、善良、仁慈的美德。所以鲁迅在没有专文写过自己的母亲的情况下,写下了这篇怀念保姆的文章。“仁厚黑暗的地母呵,原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!”伴着鲁迅先生深情地祈祷,我们也深深地祝福长妈妈。

  《阿长与山海经》教学设计 篇2

教学目标:

1、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,达到会读、会写、会用。

2、能自主发现问题,提出问题,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,培养学生 ……此处隐藏24075个字……子呢?

结论:

强调了我是个怎样的人——明道德、知廉耻;

可即便是我这样的孩子,都忍受不了长妈妈。

这等于为她的“粗俗”盖棺定论。

补充说明:

至于为什么不直说“讨厌”,而说“实在不大佩服”,验证两点:

第一,和上面的说法相同——“我”是有分寸的。隐忍而委婉。

第二,“我”是有期待的。潜意识里,我还是希望,阿长是个可让我“佩服”的人——就像那位和蔼的叔祖。但她实实在在算不上。这和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里的一段话,正有相似之处:“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,但阿长是不知道的,因为她毕竟不渊博。现在得到机会了,可以问先生。”

第二课时

导入:

“但是(一再转折)”里的奥秘:

上课中我们看到了长妈妈的多事、粗俗、迷信、爽直。

但是,文中却用了很多“但是”。

请学生说出文中的一连串转折:

——以“虽然我实在不大佩服她”开头。

大致的情形如:

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,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,我可只得说:我实在不大佩服她——

虽然我实在不大佩服她,但她却懂得许多规矩;可虽然她懂得许多规矩,但这些规矩却繁琐之至,至今想起来都觉得非常麻烦;可虽然她的规矩繁琐之至,但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,因为她能对付长毛;可虽然我有一时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,但这种敬意终于完全消失,因为她谋死了我的隐鼠;可虽然这种敬意完全消失,但我又产生了新的敬意,因为她给我买来了朝思暮想的《山海经》。

(这么多的转折,到底说明了什么呢;长妈妈不变,但我对长妈妈的态度在变?)

初解:

我的眼里阿长不同的两面

前半段写缺,后半段写优

“欲扬先抑”的写法特征

深解:

如此说来,唯有最后一事值得怀念;

那么,是不是这样呢?请看《山海经》一事:

1、从“三哼经”说起——

本课第三次朗读指导,模拟长妈妈的语言。(读出成就感)

提问:

早读课的时候,有同学问我“三哼经”是怎么回事,有谁知道?

结论:

“三哼经”、“有画儿”,可见,从书名到内容长妈妈都不甚了解。

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识字的长妈妈,就是这样一个对《山海经》缺乏了解的长妈妈,为我买回了渴慕已久的《山海经》。这完全出乎我的预料!完全不可想象!——这就有了当时的“震悚”和事后的感慨:她确有伟大的神力。

2、但是,长妈妈的话还是很可疑,因为:

“但既然来问,也就都对她说了”

如果你期望别人带给你一本心爱的书,你会怎么介绍?

既然“都对她说了”,为什么长妈妈对书名和内容还是知之甚少?

长妈妈来问我时,我到底说了些什么?

想象训练:写一段阿长与我的对话。

提示摘要:

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,连阿长也来问《山海经》是怎么一回事。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,我知道她并非学者,说了也无益;但既然来问,也就都对她说了。

A、“长妈妈”的称呼略带些客气,“阿长”呢?

B、言语里隐约的意味——随便说说,不抱期望。

C、上文到底写了些什么?(可不可以是种倾诉)

结论:

我根本不可能给阿长这样的“白丁”详细地介绍这本书,

但也绝不像文章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,只毫无来由地说说而已。

因为阿长的“保姆”身份,我对于她是有着一份天性的依赖的。

所以我所说的,定是我的渴望、我的急迫、我的无奈、我的烦恼、我的苦楚:

即,我是怎样知晓这本书的,我是如何盼望而不得的,别人对于我的态度等。

我把所有的这些,都对阿长说了。如此看来,

阿长之所以给我买这本书,是因为它的内容丰富吗,是因为它经典独特吗?

是因为她是我的保姆就得处处宠着我、依着我,我要什么她就给什么吗?

不,这根本不重要!重要的是,阿长她深深地感受到:

这,是我的“最爱”。

3、何以见得是“最爱”?“谁”的最爱?

——谁是“我”?我是“谁”?鲁迅?作者?

学生发言;阅读文段,朗读指导:

“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料之外的……我惧惮她什么呢”

(关键词:伟大的神力、特别的敬意、深不可测、谋害、极严重地诘问)

结论:

这些词语看起来极夸张、极严肃,但在大人们的眼里却童趣无限;无不暗示着,文中的“我”只是一个孩子,我在以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阿长给予我的一切。阿长,给了我难忘的童年;而我,给了阿长什么?

给了她纯洁无暇的童心和真心,给了她天真的崇拜和感激。

为什么课文中出现那么多的转折,不正是因为,那是“孩子”吗?(回解“但是”里的奥秘——孩子不可能把所有事情放到一起,对一个人作一个综合的、整体性的评价;因为“孩子”,那就成了记忆中的点点滴滴,成了怀念中的一幕一幕)

4、用故事里的事,造出美丽与深情的语言:

这是一个(睡觉时会将胳膊搁在我颈子上)的长妈妈。

这是一个(会用她肥胖的身躯在席子上摆“大”字)的长妈妈。

这是一个(过年时会教我许多礼节规矩让我吃福橘)的长妈妈。

这是一个(处处关照我不许我顽皮打我小报告)的长妈妈。

这是一个(善于讲我爱听的长毛故事与美女蛇)的长妈妈。

这是一个(不知道《山海经》为何物却还能给我买来)的长妈妈……

(学生填空)

结论:

这是一个卑微渺小的保姆,这是一个能够贴心贴肺爱我的人,这是善良与仁厚,这是“阿长与《山海经》”(解题:为什么不是“长妈妈与《山海经》”)。我们的一生中,这样的人还能有几个!他们也许就是我们的外公外婆,也许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,他们也许贫穷,也许弱小,他们也许健在,也许死去,但,他们一直与我们同行,一直默默地注视着我们成长。如果斯人已逝,请让我们说一声:

仁厚黑暗的地母啊,愿在你怀里永安她(他)的魂灵!

(个读、范读、齐读)

5、回解两个文段:

①、长妈妈真的有“伟大的神力”吗?

——当然有,这毫无疑问!这个神力就是长妈妈对我的爱。

②、文段:

“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,但……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”。

所谓“疏懒”——

说得含蓄点是“疏懒”,说直接点,是这位和我们相处和睦的老先生也未留心于我的心事、我的需要。

所谓“不肯真实地回答”——

说得好听点是“不肯真实地回答”,说难听点,是没人愿搭理我这个小屁孩的一点点小小的请求。对于《山海经》这孩子的玩物,他们是不屑的,才会故弄玄虚,不肯真实地回答我。

然而,阿长却来了……

《《阿长与山海经》教学设计(精选12篇)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